1

前段时间见过一个表述:

Networking is all about giving.

我觉得有道理。大家都在焦虑地社交,焦虑地扩大交际圈,都在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但本质上,社交的有效程度还是取决于你能给周围人带来些什么。

2

看了点bitcoin的皮毛知识,觉得里面的Proof of Work(PoW, 工作量证明)机制很有意思。

“来来来!我干了你随意!”

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员工我不要
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员工我培养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员工我放心
能喝一斤喝一桶,这样员工提副总
能喝一桶喝两缸,这样人找不着了

喝酒的本质,我认为,也是一种工作量证明。每个人对于酒精的消化能力,可以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可信证明机制。

比如一个人见面就说”你是我最尊敬的老板,请把如下好处给我”。那么见惯套路的酒场上的老江湖就会发起一个请求,”请给出你对我尊敬的证明”。对方如果当场喝得酩酊大醉,那么可以保证至少证明了拿出了 $\frac{1}{365}$ 的工作量证明。

再考虑到邓巴数:

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如果一个在你面前一年至少为你喝醉过3次的人,至多同时和$ \frac{365}{3} \approx 121 $个人保持这种关系。

所以这鸟人就更为可信一些?

3

点赞盖楼,或者用👍作为回复。看似很礼貌。但是滥用👍,就有一种超发货币之嫌。

毕竟点👍又不费事,不花钱,见人就👍,似乎收益最大。

怎么解决(这些王八蛋马屁精)呢?

我初步想了一想,有以下几个方案:

  • 回复👍的同时,附上一个红包
  • 回复👍的同时,现场编一个与之相应的段子。(消耗大脑的算力)
    • 回复👍的同时,现场编一个与之押韵的打油诗。(消耗大脑的算力)

3.1

进一步,点👍,其实和以下行为等价:

  • “大佬!”
  • “大牛!”
  • “牛逼!”
  • “厉害!”
  • “棒!”
  • “羡慕!”
  • “仰望!”
  • “66666” (尤为可耻,连输入法都懒得开)
  • “刚刚xxx同志的发言非常深刻”
  • “刚刚xxx同志的关于xxxx的发言非常深刻,从xx讲到了xxx,落脚到了xxx,对于xxx非常有价值。那么我们下一位有请xxx同志作关于xxxx的发言”

都是一些没有包含工作量证明的无效社交语言,没有可信度。

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打这些字的时候,嘴角是不是在不屑地冷笑。

4

听说有个7字班拿特奖的物理系的哥们,群发短信表白姑娘。

(貌似还领证了)

你👍的。

5

基于AI的马屁机,下一个风口啊!

6 吓得不敢点赞怎么办?

修复措施:

7 讨论

纸飞机: 万一是酒鬼,喝酒还是证明吗…
scateu: 所以酒鬼感觉上就是矿机?

Retweet: 地铁上一哥们三站地儿在朋友圈发了七个怎么了没事吧注意休息早点睡 #一股热浪袭来不由自主后退了半米

民用科学风格的补充

2019-01-09

按照邓巴数,

$ 150^{4.5} \approx 70亿 $

全球只有4.5个阶级?

福布斯中国排行榜,首富写着是2287.4亿元。

$\frac{\frac{2287亿}{150}}{150} \approx 1000万$

$\frac{\frac{\frac{2287亿}{150}}{150}}{150} \approx 6万$

看起来很合理的.. 差不多我的净资产就这个数

随感二

仓颉造了字,GB2312,GB18030,我们就只能从这几千个汉字中挑几个组成语句,表达我们的感情。

从词汇角度来说,汉语34万语汇,英文17万词汇,法语10万词汇(共30万涵义)。

而当代emoji,大家无外乎从[捂脸] 😂 [呲牙] [捂嘴] 👍 里挑几个表达感情。

画地为牢?欲灭其国必用表情包?

随感三

其实现代汉语的底层用户生成的语言组合有可能被广泛传播,也没几年。如果算的话,从瀛海威时空,五笔字型那一代算起?

长久以来汉语用户群体实质上也只能发表 (👍, 0) 和 (0, 0) 这样的组合。

所以回到大家只会说 👍👍👍 的时代其实也不能算是倒退。只不过我们有了短暂的机会不全民👍👍👍,这也是历史的偶然。

公元前213年烧掉了很多植物,而当代也不能说完全不再重复这种行为。

比如百度空间,随便搜了一下举例:

百度空间关闭后我写的文章去哪了? - 知乎
2016年1月19日 - 当年百度空间业务关闭后,我当初写的文章全没了,有人说在百度云里,但我在IOS的百度云里并没有看到备份,我找的不对吗?因为很想找回来, …

其实知乎也好不到哪去,不装App不让看,那就不看了呗。
(国外大家已经逐渐发现了Quora的圈套了。)

再想想不久前的xiaonei/renren。

再到现在的朋友[圈]{juàn},公众号,聊天记录,汉语用户群体在开心地生成各种combination,到时候关站不提供导出功能,说没就没。比公元前213年高明多了。

刚想起来,其实不止是汉语用户群体,据说西方两次大焚书运动烧光所有荷马和希腊的文献

说不定,再过一百年就不让大家买键盘了。只允许在屏幕上看视频,然后按👍。当然努力争取一下说不定还有机会可以按6。